Vicnest 的個人工作室 ver.2
Vicnest 的新遷入的個人工作室 ,約4.5坪
作為一混音後製的空間,提升喇叭直接音相對周圍空間反射的能量比,是最為重要的。
可以讓製作的時候更容易判斷音樂的空間感以及細節
他曾經幫前盤古樂團的段信軍製作一張台北敘事詩
也是一位相當重視實作的硬派
最初因預算考量,想採用常見的多孔隙吸音材料平貼,經過討論後,Vicnest 願意嘗試開發中的複合吸音體,
其實在設計的過程中,有很多家具可以和聲學設計一起整合的,這樣可以兼具日常使用及聲學處理
此複合吸音體分成兩個部分,前段是帶有儲物空間的空腔體,可以兼顧生活中收納的特色,
而後方有一個厚度約為6公分的第二段吸音裝置,可以用量測的方式取得需求頻段
並採用模擬計算的方式,評估出材料的厚度比重來搭配需要的頻段
在VIC這邊,考量空間及預算,僅安裝了前半段的部分。作用頻率大約在100Hz左右以上
|
原構想平面圖 |
|
調整後平面圖 |
由於是活動式的,規劃從每個緊密排列到採用間隔安裝,主要是可以利用既有間隙,增加些微的額外處理能力,將每個吸音體當成一個MLS Diffuser的單元。
藉由兩個像度的一次反射圖,當主要處理的問題處理完以後,第二部及第三重要的位置
分別是天花和牆的直角,以及左側牆角和右後方門的牆角。
這部分VIC自行用些微的布幔去進行處理的動作,讓整體指向性高的地方在更平順一點
|
RT30,上方為空室,下方為裝設了吸音體 |
比較圖可以看出來,整體的殘響時間的差異,簡單來說能量在空間消散的速度快就越不容易干擾接下來連續的聲音,整體性能大約在100Hz左右開始下降
回到了家入時間關係能量瀑布圖,會更容易理解
X軸(左右)是頻率,此圖擷取20~300Hz,
Y軸(前後)是時間關係
Z軸(高低)是聲波的能量衰減關係dB
了解的邏輯是波從最遠處往前行進
可以看到在90Hz以上的能量在0.2秒以內衰減到-48dB以下
而90Hz以下,雖然持續衰減但仍舊還是太長
這個對於小空間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
如果硬要使用傳統的吸音擴散去處理,會花掉相當大的代價
不論是金錢或是空間深度
這個是低頻經過校正後的比較,藍色是完成的波形,原本受到房間影響的失真
最後還有提到如何與調整超低音
超低音可以讓舞台的深度更明顯,擺放位置外,相位和頻率的調整也是一門學問
最後有趣的事情
要結束時Vicnest 請我們一同確認在他的RME下撥放音樂
用雙Mono及Stereo得到的畫面有差異
雖然問原廠得到的結果是不可能
不過那天在現場比對確實有一些不同
這表示空間達到一定的鑑別度,在調整及製作上都是勢必有正向幫助
0 意見